公平、质量与可行性——谷中前行的教育

大民堂

2019年02月25日


2018年刚刚过去没多久,回望一下,感觉在基础教育领域,这是争论不休的一年。而这样的争论不是自2018年开始的,也不会随着2018年结束,至于将来会持续多久,难以武断,或者本就无需期盼结束。争论的点,我觉得主要在于两个点——“减负”与“资本”——由此影响到中小学校内及教师的管理、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民办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的规范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参与争论的,包括政府、专家、办学者以及家长,当然我自己也算干嚎了几句。


争论的结果呢?看起来有结果,但似乎又欠缺了点什么。正好前几天偶遇一位朋友,聊了几句,深受启发!受启发的语句,汇总起来就一句:大家的讨论,仰望星空的“应然”太多,脚踏实地的“实然”与“使然”太少,而这可能影响到具体举措的有效性。对应到争论的结果,就是有了几个基本的共识,但对具体举措的看法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本的事情,在“我看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系列篇中已经有所表达。今天,我们说说“减负”。

一、基本的共识

  •  中小学生当前的负担过重,影响到身心健康。负担主要是指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包括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的学习。

  •  对学生个体最优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是综合能力的教育。

  • 综合能力教育(俗称“素质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


二、关于“实然”的看法

  • 不得不说,这个共识过于“基本”,对“实然”而言是不够的。而“实然”不清,会直接影响到目标的设定:

  • 负担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重。多重算过重?现在各地学生负担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城乡二元结构,东部与中西部,家庭收入高低……这些都是变量。)

  • 同样的学习难度和进度,对不同学生造成的负担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幅度多少?

  •  同样的学习难度和进度,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造成的负担也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幅度多少?

  • 综合能力教育对学生会形成多大的负担?个体间有多大差异?

三、对于“使然”的焦虑:

如果“实然”清楚了,也许可以设定比较理想的前进目标。但是,强烈建议多设定几个目标,因为一旦加入“使然”的因素,有可能很多目标都是无法选择的。在此说说那位我单方面视之为友的朋友举的例子:如果在10年之内拥有100艘排水量达到10万吨的航母,中国就绝对实现了海上复兴!可惜的是我们的国力实现不了,所以不能真全依赖于造航母这个举措上。在此,表达一下个人的一些焦虑:

  • “减负”的学生会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些时间与精力应当用在哪?由谁承担和陪伴?

  •  综合能力教育的推行需要多大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包括政府财政成本、教师能力与精力成本、家庭经济与精力成本等。

  •  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综合能力教育,那么相应的选拔制度、高等教育机制与内容等,如何进行调整?


四、深层次的纠结:

基础教育怎么走?校内教育、校外培训、家庭教育、社会参与等等,如何协调?一堆的问题,从不同的角色看过来,会有不同的答案,尤其是在个人、机构、地区与整个国家之间:

  • 从个人的角度,最为在乎的是自己的子女如何发展,包括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进入社会后的事业。不说都是出人头地吧,至少没人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啃老族。

  • 从教育机构的角度(包括大中小学校、培训机构),最为在乎的是招到优质的学生、培养出优质的学生(“优质”对应于选拔机制)。

  •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最重要的是保证区域内的社会公平,并依托教育机构培养出人才、依托社会吸引和留住人才。

  •  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最重要的是保证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公平,并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吸引人才。


其实,大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公平、质量与可行性,在教育机制和选拔机制上纠结。可惜全天下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是万能的,不可能满足所有角度的需求。西方国家各有各的做法,但并不代表我国就要选一个照着做——某个特定国家当前的国际地位与教育机制的关系不见得联系那么紧密——只能借鉴,然后找到我们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就是我们独有的吗?只是这条路,看起来好像有很多选择,其实选择的限制很多,近乎于在峡谷中前行,也不知道前方是否有出路。或者就开出一条路? 


天下的难事,一在发现问题,更难在找到问题的真实原因,最难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惜,本文只是指出了难事。止步于此,权作抛砖引玉!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