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负担的正面应对

大民堂

2021年02月05日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所减少而校外补习时间却在增加,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还有很多家长反映,因为课后3点半无人看管孩子,不得已只能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可见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仅没有真正减轻课业负担,还可能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也随即带来教育公平等问题。因此,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各方责任,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全面发展成长。

对此,大民堂发布教育改革专题系列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本文为专题系列第2篇,前序1篇点击链接阅读。

前序篇说了对“减负”的悲观看法,今天说说其实负担也没那么可怕、反而是有正面作用的,应对起来也无需仅仅是一招“消除”。负担长期有,积极乐观去面对它,消极怠慢也要去面对它,就看我们如何面对它?

1


负担一定要有

人的本能是贪图安逸的,就好像动物们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都会胖成一个球,“自由生长”极有可能成为“自生自灭”。看看农村留守儿童,算是够“自由”了吧?就业的情况如何?反之,因为有负担,人在成长过程中意志得到磨炼、学习的方法得到锻炼。总不能期望一个人在参加高考时,忽然一下变得成熟。

所以,成长必然是要有师长施加负担的。负担不是洪水猛兽,只不过负担的种类、施加的方式很有讲究,而且对不同的儿童差异很大。



2


成本迫使我们面对现实

相对于单纯文化课成绩好而言,音体美、社交、科研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锻炼的学生,肯定是成长的空间更大。可是很遗憾,就如前序篇所言的“穷文富武”,综合素质教育对家庭、学校的成本要求如此之高,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遥不可及的。这不是危言耸听,当前的中国就是“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最简单的例子,全国1.5亿小学和初中生(2019年统计数据),有多少学生有机会游历四方?1%有么?反正我认识的人中,去过东南亚的已经算不错了,更不用说欧美国家深度游了。校内教育也有一样的例子——老师要多元化教学,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是不现实的,更不用说实际上各位老师的教育水平差异(莫怪老师,哪行哪业不是如此呢)。

所以教育公平使得我们的升学选拔机制难以擅动,因此绝大部分人不得不在中高考的独木桥奋勇前进。



3


正面应对竞争与负担

面对升学的竞争和学习的负担,怎么办?我个人觉得逃避、消灭不是办法,反而因噎废食失去了自幼磨炼的机会、弱化了家庭的重视与作用发挥。就好像将家长参与辅导功课与老师批改作业对立起来,看起来是回应家长关切、压实老师的责任,殊不知对子女负责的家长本就在主动关心作业,一条过度关心部分家长诉求的政策将家、校变成了敌人。


在此出个主意,权且看之:


1. 正视负担,正视负担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客观分析各类不良事件与学习负担的因果关系,不要一叶障目,也不要张冠李戴。


2. 教育改革动不了大机制,可以考虑设计适用于不同人群选拔的道路,例如以文化课为重的、以综合素质为重的、以某方面特长为重的。目的在于,切实照顾到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3. 放手让有能力者自找出路,成本分担、让每个家庭都真正关心好自家的儿童,而不是把学生“卖给”学校。极少数的富有人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琴棋书画样样会;一般家庭(大部分城市人口)学生努力读书,磨炼自身,找个好出路。


4. 政府出钱遴选极少数真正穷困的儿童进行分层培养,给他们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有那么一点像美国的“知识就是力量”项目(KIPP,the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帮助学生脱离原生家庭、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


其实这个主意的根本目标是给政府提建议的,具体家庭反倒没那么适用:政府如何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无论我们承认与否,社会阶层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我们要担心的不是有没有阶层,而是阶层间是否流动。而目前看来,唯有教育是能够从全国的面上实现阶层普遍流动的,尤其是在结合扶贫工作的情况下。

最后给具体家庭一个建议:最关心自家儿童的、最应该为儿童倾心付出的,应该是家长。家长得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水平,借助各方面够得着的资源,张弛有度、尽量全面地促进子女成长,切莫成为“家长一心当虫,却要望子成龙”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