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该如何应对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郁萍

2021年07月06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经济发展,稳就业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35处提到“就业”二字。2021年就业形势将延续总体平稳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

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一)

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竞争激烈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万大关。2021届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20万,同比增加1.6万。另外,在疫情背景下留学渠道受到极大影响,叠加部分出国留学学生的归国潮,未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疫情在国内出现反复的背景下和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依然面临“史上最难的就业季”。

图片

2011-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增长情况

(二)

疫情影响仍有不确定性

202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国内疫情情况反复存在,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形势并没有得到缓解,疫情的发展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部分服务类行业就业影响较大。

(三)

校园招聘高质量岗位数量明显减少

据市人社部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多个就业主要指标出现不同程度下行,全市虽然新增就业岗位48.3万个,但是同比减少了30%;登记就业人数虽然同比增长9.92万人,但是同比增量下降10万人左右。有效求职人数同比下降35%,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占比上升0.54个百分点等。对上海市场而言,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导致整体企业市场需求层次降低,需求量总体减少。其中,大中型企业和传统事业单位由于转型发展或者编制控制,且在疫情严重吃紧时岗位提前释放,需求量减少,部分外企总部和生产中心西移,上海地区需求量也明显减少;另外,中小型民营企业需求旺盛,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但是供需市场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对外省市市场而言,对上海地区人才需求持续高热,需求量大,需求层次高。从各大行业的人才需求来看,随着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成为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企业提供最多的职位为房产、销售、客户服务、金融、投资、连锁经营等一线基层岗位。

(四)

新领域新业态从业人数增多

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体现了国家对于新就业形态发展的重视。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参与共享经济的平台从业者人数,2015-2020年 增加3400万人,年均增长率9%。可以看到,新就业形态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不容忽视的就业群体,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五)

部分群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然而, 在众多的职业中,却仍旧有部分群体“无业可就”。部分毕业生由于内在或外在、可控或不可控、稳定或不稳定的因素,造成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加上今年岗位竞争激烈,一方面是受到疫情影响,一方面是去年待业的毕业生的累计,此外还有留学回国的学生,就业难度持续增加。

(六)

"高期望"、"慢就业"加剧

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既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历、培训或者创业考察等,变成拟升学、拟出国、暂不就业等现象,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人们的思维不再受到"毕业即就业“观念的限制,此外,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已经从"要找到一个饭碗“转变成"要找到一个金饭碗"。简单说,不着急找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和学生本人对工作期望值高。既然一时之间无合适工作,更多的家长宁愿选择让孩子继续深造。

(七)

就业市场结构错位失调

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当中,传统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进行激烈的转轨,且在国内的产业结构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然而这些产业的工作环境总体不佳,部分行业盈利水平较低导致人才吸引力不强。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以生活服务业为典型代表;伴随产业结构进一步向中高端迈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经济等加快发展,将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点领域。据统计,毕业生主要的期望行业是教育、信息服务、互联网、传媒、娱乐等新兴第三产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是疫情之后线上教育快速崛起,对于师资的需求量大增,同时家长的教育焦虑在近年来越来越严重,K12教育培训早已是一个重要的行业风口。出现这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调的主要原因还是行业的资源错位。

(八)

国家的“保就业”政策导致毕业生报考扎堆

在就业岗位数量减少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群体开始追求更加稳定的工作岗位,因此教师(幼教、小学)、公务员(部分事业单位)报考人数急速攀升,而国家也通过增加教师等事业单位招录人数尽量吸纳应届生就业。2020年年中以来,我国保就业政策继续强化,一方面通过补贴、财税优惠等援企稳岗,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扩大就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例如,截至2020年9月初,当年政策性岗位吸纳280多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2021年,由于海外疫情影响导致出口贸易相关企业业务不振,同时2020年未就业大学生数量依然较多,2021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人数急剧上升,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多达一百五十多万,但是岗位只有两万人。这意味着大部分的考生依然是面临失业的问题。

就业形势严峻,应该怎么做

(一)

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我们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二)

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

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

转变就业观念

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抛弃“会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二三线城市急需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民营中小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我们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去向

1.80%的毕业生直接就业

2.10%的毕业生预征入伍(入学优待政策、落户政策)、“三支一扶”和支援西部服务、报考上海公安学院、报考社工、部分事业单位行政、自主创业

3.10%的毕业生继续升学,有海外升学与国内全日制专升本,但主要以国内全日制专升本为主。